靈魂的退縮,不是放下,而是自我保護

 

有時候,我們會告訴自己:「沒差啦」「隨便都好」。
聽起來很灑脫,卻在心裡留下了一聲安靜的嘆息。

這不是因為真的無所謂,而是因為太在意、太害怕。
不是因為修得夠深,而是因為太久沒有力氣再伸手。

靈魂的退縮,常常就是這樣開始的——
就像冬天把手縮進袖口,為了不再受寒。


那些退縮的瞬間

有些時候,你曾經努力過,卻換來失敗,於是心裡悄悄說:
「反正努力也沒用。」
這句話替你遮住了痛,也順便蓋住了還想要的心。

有些時候,你其實很渴望——渴望愛、渴望被看見、渴望被理解。
可是一想到以往的失落,胸口就皺了起來,於是告訴自己:
「只要我不期待,就不會再失望。」
於是你假裝淡然,假裝無所謂。

還有的時候,你努力把自己練成「無欲無求」,覺得那樣才算是成熟、修行。
但心裡其實知道:真正的修行,不需要否認喜歡。

更深的時候,也許你曾在期待裡被嘲笑,在表達裡被否定。
於是學會了另一種生存:
「我的喜歡不被接納,那我就不喜歡了。」
表面上平靜,心底卻一點一滴地結了霜。


放下,與放棄的不同

這些退縮,都曾經保護過我們。
它們在當下,讓我們少受一次傷。

只是,當保護變成習慣,心也開始僵硬,靈魂就再也不敢伸出觸角。

退縮不是自由,而是麻痺;
不是放下,而是自我保護。

真正的放下,不是把渴望丟掉,而是看見它、接住它,然後不被它控制。
放棄,是因為怕痛而關上心門。
放下,是因為理解,所以能夠打開心門,卻不再強求。


如果你覺得自己好像「已經無欲無求了」

可以慢慢問問自己:

當我說「沒差」時,我的胸口,是放鬆的,還是繃緊的?

如果有人真的向我靠近,帶來愛與豐盛,我能安穩接住嗎?還是會慌張地退後?

如果害怕不存在,我還會選擇現在這樣生活嗎?

不必急著回答。
只要把問題放在心裡,就像把一顆小小的種子輕輕埋下,時間會替你發芽。


 也許你會發現:

你不是不想要,你只是太久沒有被允許想要。
你不是太敏感,而是敏感被迫一次又一次收起。

當你開始溫柔地承認自己的渴望,
它就不再需要用失望來提醒你它的存在。

那一刻,退縮不再必要,心也能慢慢鬆開。

我允許自己承認渴望,
也允許自己在渴望裡保持自由。
我不再用「不要」來保護自己,
而是選擇在清明中行動,
不被渴望控制,也不壓抑它的真實存在。


🌬️ 現在,深深吸一口氣,感受胸口的起伏。

在呼氣時,對自己輕聲說一句:

「我允許自己慢慢伸出手,不必急、不必怕。」

這一刻,你已經踏出了退縮之外的第一步。


💌 如果你願意,也可以在留言裡告訴我:

此刻,你最想要允許的看見或渴望是什麼?

也許是愛、也許是自由、也許只是好好睡一覺。
不管是什麼,它都值得被看見,也值得被你自己接納。